近日,由上海市旅游局牵头组织的准“世博人家”正接受着各相关部门的最后评估、检验、挑选和授牌。
准“世博人家”居民正在整理床铺
文/本报记者 卢晓欣 摄影/本报记者王雅敏
近日,由上海市旅游局牵头组织的准“世博人家”正接受着各相关部门的最后评估、检验、挑选和授牌。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《壹周》记者,目前各区各街道的申报者大多是有心有闲的中老年家庭,忙碌的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可谓凤毛麟角。日前,《壹周》记者联系到了几位年轻的申报者,采访他们的心态和准备
经历过两次“实战演习”
住房条件:四房两厅+大露台,200平方米
家庭构成:高佳蔓夫妇、7岁女儿、小侄子、高佳蔓的父母
特色:作为全市“世博人家”试点,曾接待老外试住
高佳蔓家所在的闸北区临汾街道,是上海市旅游局在全市范围内唯一一个“世博人家”试点。自去年8月,街道向附近居民发出征集至今,参与家庭有54户,而高佳蔓是这批队伍里少数年轻人之一。
高佳蔓的身份有点特殊。她本身即是临汾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,分管民办非企业组织。此次街道特地成立的“世博人家服务中心”就在她的管辖之内。但最初,她并未打算报名,“因为工作很忙,回家还要带孩子,申请后,各级相关部门轮流上门评估、考察,包括接待各类媒体,都要花很多精力。”她还担心一经报道,自己家会没了隐私。然而热心社区事务的高妈妈,当时意志坚决,“必须要做。这不是一个人的事,全家都要配合。”“是妈妈的热情感染了大家,最后一致同意申请。”高佳蔓说。
报上“世博人家”后,她花了大约5万元,将家中的墙壁全部粉刷了一遍,还特地换了一套新的卧室家具,另外添了冰箱、洗衣机等电器。“一方面房子住了快10年,墙上有裂缝,也该整修了;另一方面,这段时间国内外前来采访的媒体很多,妈妈觉得,应该展示出上海人家最好的风貌。”
眼下世博会还没开,高家已陆续接待了超过22家国内外媒体,“有央视,还有美国的、新加坡的,各个国家都有。”而该社区内为申报“世博人家”而装修的家庭不在少数,邻居间常常互相串门,看看别家弄得怎样。
“世博人家”和国外完全自主的Homestay还是有区别。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《壹周》记者,类似床单、被套、枕套和牙刷等用品,都将由专门的团队统一采购、配送、清洗。这些事务落实到临汾街道,都由“世博人家服务中心”负责,“服务中心也将统一为‘世博人家’分配客源以及结算费用。”
去年10月、12月,高家经历过两次“实战演习”。来自西班牙的东华大学教授和他的两个儿子成为首批“世博人家”试住客。紧随其后进行体验式采访的,是美国《金融时报》女记者及其领养的两个孤儿。
老外入住,配套的工作人员也不少。“我们家懂英语的不多,所以那两次接待都配了个英语翻译。因为晚餐要在露台烧烤,于是又配了个志愿者负责买、洗食材。还有社区茶艺队队长来泡茶,越剧团队来唱戏……”高佳蔓描述那天的氛围“很不错”。
在她的计划中,每次接待老外前,全家都要一起做功课,了解客人所在国家的风俗,然后准备好点心,再彻底打扫一次卫生。客人刚进家门时,先有个小型的欢迎仪式,向他们展示上海的特色,像茶艺、越剧表演等。接着准备一顿丰盛的中餐或BBQ。随后的时间就尽量不去打扰,除非对方有需要了解的情况或路线。
高佳蔓不介意到时交出家里的钥匙,也不介意老外在自己繁忙的家庭生活里“轧闹猛”。“他们想体验的就是上海寻常日子——小孩6点多就被拖出被窝,洗脸、吃早饭、上学,年轻夫妻像打仗一样忙活一阵出门上班。”
但她同时指出,外宾试住期间,也暴露出一些不足。比如新组建的“世博人家服务中心”人手不够,先期准备有些凌乱。“要么床单送错、不够数量,要么餐具少了一套,我们不断打电话催。工作人员也很忙,楼里楼外跑。”她还发现,目前统一配备的床上用品印有各种花纹,但西方人还是更喜欢雪白的床上用品,觉得干净。“大家都在摸索磨合吧。”
整洁明亮的准“世博人家”
![]() |
上海世博会将于5月1日揭开绚丽的面纱,世界各大媒体也将镜头对准了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...[详细] |
![]() |